在26日舉行的2012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,馬云因為堵車遲到。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聽后很重視,隨即向馬云致歉:“交通堵塞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的問題。”表示要在5年內治堵。
對此道歉,民眾又不淡定了:自己也曾被堵過,為何沒有人向自己道歉?所以不禁疑惑,馬云的遭遇是否又是名人超級待遇?此前,類似新聞實在是太多:日本人丟自行車,被高度重視;導演許鞍華丟電腦,被高度重視;楊錦麟打車被宰,被高度重視……當民眾遇到類似情況,為何從不見被重視?
在城市生活中,擁堵是個老難題。若非名人效應,城市擁堵絕不會引發如此高度關注。但若說此次馬云獲得道歉就是超級待遇,或言過其實。馬云被堵后獲得領導的道歉,與特定情境有關:一是獲邀嘉賓因為堵車遲到,作為東道主當然需要客套寒暄;二是遲到的議程設置既然提了出來,作為地方領導當然要表個態,這個表態的對象既是馬云,也等于向全社會做了個莊重承諾。只是,或許民眾并沒有意識到。
所以,馬云的道歉,地方領導的高度重視,或可看成是次順暢的互動,把實際問題提上了議程,把公眾的訴求通過一個切入點完整地呈現出來。如果5年之內擁堵的情況得到了整治,這場互動當然是有益的。當然,想必沒有馬云的遲到,交通擁堵的問題也會在當地政府議程之列。此次互動,只不過是讓公眾看得更清楚而已。
當然,如果把公眾的質疑心理,完全歸結為敏感也不夠客觀。因為,質疑中還包含著一種期待:民眾期待自己也可以成為馬云,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及時列入公共議程,獲得高度關注。這些問題不僅包括堵路,只要與個體權利和公共生活有關,都可以進入媒體和政府的視野。并不會因為他們沒有顯赫身份,就在公共生活中受到冷落,在權利救濟中遭到疏遠。
現實世界里馬云只有一個,其新聞價值、社會影響是普通民眾無法比肩的。但如果從權利平等的角度出發,就應該認同:在公共生活中,每個人其實都是馬云——他們可能面臨相同的問題,他們擁有平等的權利。所以,當馬云被堵獲得道歉時,人們真心地希望自己也可以獲得道歉。
所以,在解讀馬云被堵獲領導道歉的新聞時,既要看到公眾的情緒化心理,也要看到公眾的內心訴求。如果,只看到公眾的不理性,把公眾的牢騷當成是情緒發泄,就會忽視公眾的真正訴求,讓公眾覺得自己真的被疏遠,屬于被忽視的大多數。


版權聲明:
原文鏈接: